“小小的一颗芯片,凝聚了工程师多年的心血!”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南京沁恒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实验室,公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显微镜下尚未切割的芯片晶圆。“可我们投入上千万元研发多年的成果,对方仅用几个月就抄完了。”这位负责人有些无奈地说。
高新技术企业担当着实体经济的“硬支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正是企业发展最硬核的“芯片”。而知识产权案件往往侵权易、维权难,企业的创新创造该如何守护?
2017年1月,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以下简称南京知识产权法庭)揭牌成立,面向全省九市跨区划管辖重大知识产权案件,这是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在全国首批设立的4家知识产权法庭之一。“在个案审理中,法庭注重发挥司法对创新的带动效应,为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护航。”南京知识产权法庭负责人介绍,成立6年来,法庭依法审理了一批涉芯片、生物医药、通信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案件,助企攻坚“卡脖子”问题,用法治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强“芯”剂。
专业化司法,让技术思维融入法律实践
2022年7月,南京知识产权法庭内,两家科技企业的代理律师正唇枪舌剑,从计算机软件的实际应用,辩论到程序源代码的相似程度,专业性越来越强。“这是原告第二次将被告告上法庭,双方围绕软件着作权侵权的争议已持续了四年之久。”该案主审法官谢慧岚告诉记者,“要想真正定分止争,判决必须在技术上使双方信服。”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细分领域中复杂的专业术语、难以辨识的技术指标,给知识产权司法带来巨大挑战。为攻克审判技术事实调查关,南京知识产权法庭首创聘用制专职技术调查官制度,选拔机械、计算机、医药等领域尖端人才。技术调查官们协助法官,在个案审理中将技术思维深度融入法律说理,使案件审理天数平均缩短23天,上诉案件无一因技术问题发回改判,同时也降低了当事人的维权成本。
“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发现案涉软件存在GPL(通用公共许可证)开源代码。这种开源协议约定,使用了此类代码的作品必须允许第三方免费使用。而原告却将软件闭源处理,被告据此提出异议。”本案技术调查官张耀超具有多年电子信息行业工作经验,他告诉记者,“开源协议在软件领域影响深远,原告违反协议的行为若得到着作权法的保护,将使协议虚置,对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考量开源协议的法律效果,同时平衡保护原告作为软件着作权人的合法权利,成为摆在法官面前的难题。法庭多次组织原、被告进行技术比对,结果显示:被诉侵权软件可分为主程序和预览程序两个独立部分,预览程序与原告的软件构成实质性相似,且未受开源代码影响。由此,法庭认定被告系故意、重复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以其获利的3倍确定赔偿额。
“本案是国内第一起明确支持了基于GPL开源协议的不侵权抗辩的案件。”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徐棣枫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关案例将越来越多。通过公正而严密的审理,将为后来者提供参考,同时指引创新主体妥善厘清技术成果的权利边界。”
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护航“小巨人”企业成长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汤茂仁在调研中发现,有些企业久攻不下“卡脖子”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创新意识和竞争环境上卡住了脖子,影响了创新能力。
在升级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之前,沁恒公司就遭遇过“盗版之痛”。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某公司反向破解了沁恒的拳头产品,并悄悄销售了3年,不明真相的客户使用仿冒芯片出现了问题,导致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该案于南京知识产权法庭刑事二审终审,民事一审胜诉,法庭对被侵权的技术成果给予了刑事、民事的双重严格保护。“有法律做后盾,我们更有底气专注于研发、创新。”沁恒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盗版风波过后,公司正联合多家高校打造芯片处理器新生态,向“卡脖子”技术难题发起新一轮冲锋。如今,沁恒所在的中国(南京)软件谷,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通信软件研发基地,涉软企业3100多家,软件业务收入超2000亿元。
与沁恒公司同一批入选“小巨人”的无锡上机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在即将上市之际,突遭国外竞争对手起诉专利侵权,上市的步伐骤然停摆。奇怪的是,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后,原告提出了撤诉申请。无锡上机则坚决不同意以对方撤诉的方式终结诉讼。
“近年来,高科技竞争趋于全球化,竞争对手间为实现竞争利益而启动的诉讼也越来越多。司法要引导良性竞争,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姚志坚解释,基于这些考虑,法院依法不予准许撤诉申请,针对相关问题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沟通咨询,在较短时间内依法判定无锡上机不侵权,及时保障创新企业顺利推进上市进程,给企业服下了“定心丸”。
以法治促发展,深度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对因竞争对手“挖人”导致技术秘密泄露的江南环保公司,法庭判决支持其9600万元的赔偿请求;为做好种业保护,法官们奔走在田间地头,与江苏各地育种专家交流植物新品种育种技术;在华为公司与卢森堡康文森公司专利权平行诉讼案中,法庭先于英国、德国法院判决,维护了我国司法主权和企业合法权益……
6年来,一份份判决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明确、稳定、可预期的规则指引,为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了优质司法保障。
以南京知识产权法庭为龙头,南京法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每年“飞跃上诉”至最高人民法院的技术类案件数量不断攀升。为满足多样性解纷需求,法庭在省内3个城市和市内5个重点区域设立8个巡回审判点,形成对省内技术类案件跨区域管辖、7家基层法院市内非技术类案件全覆盖管辖的“1+7+8”运行体系。
在知识产权司法的保障下,南京着力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以培育自主品牌本土企业为目标,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主业、深耕行业、强化创新,形成了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供实力支撑。
去年8月,南京知识产权法庭牵头成立了南京都市圈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盟,在全国率先打造都市圈创新共同体和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后龙表示,“跨省跨区域的联盟将延伸权利保护链条,在更大范围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引导企业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深度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在着名知识产权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资深教授吴汉东看来,联盟的成立是促进跨区域司法协作、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的一次有益实践。知识产权保护的共建、共治、共享,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司法裁判标准,极大助力知识产权领域治理能力的提升。
相关信息
- ·“12+1”,全市首批数字微法庭揭牌(2022-07-22)
- ·南京经开区举办省级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培训会(2023-02-14)
- ·南京市委市政府颁布实施《南京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2023-01-17)
- ·《南京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发布 2025年全面建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2023-01-12)
- ·《南京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5年)》解读(2022-11-16)
-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202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