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沈力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近日,我市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了帮助大家全面准确地了解相关内容,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市体育局副局长朱华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级调研员花力以及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细规划处处长苏玲,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市体育局副局长朱华林对《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作介绍。
朱华林: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南京体育发展的关心与支持。近日,《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已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该《实施意见》的相关内容。
一、《实施意见》编制背景和过程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相关水平指标常年位居全省前列。为进一步巩固我市良好工作基础,深入贯彻中央、省工作部署,市发改委会同市体育局牵头组织开展了《实施意见》的编制工作。
编制过程中,我们对标国内同类城市经验做法,深入分析研究,起草了《实施意见》讨论稿,组织召开征集意见座谈会,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体育专家、企业代表、基层群众以及相关部门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深入研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并向市全民健身部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各区书面征求修改意见,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吸纳,最终形成了《实施意见》,经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
二、《实施意见》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具有南京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2平方米,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体育社会组织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4%,形成2个以上富有地域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项目,“体育+”融合战略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制度更加完善、标准更加健全、品质明显提升。
到2035年,与“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人民群众普遍生活方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我市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等核心指标上均高于省确立的指标,体现省会担当。
三、《实施意见》重点任务
围绕发展目标的实现,确立了9大类重点任务,并细化提出22条具体举措,包括:一是持续优化全民健身资源布局,包括科学布局全民健身资源、均衡配置城乡全民健身设施、打造便利可及的健身生活圈3条措施。二是推动全民健身设施服务转型升级,包括推进健身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全民健身设施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健身设施开放共享3条措施。三是丰富推广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包括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高质高效做好赛事服务保障工作2条措施。四是增强全民健身指导服务能力,包括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设施服务标准、科学打造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分级分类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3条措施。五是积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全民健身,包括普及推广全民健身进社区活动、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激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热情3条措施。六是创新融合全民健身服务模式,包括深化体教融合、深化体卫融合2条措施。七是全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包括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体制机制、发挥体育社会组织服务作用2条措施。八是大力促进健身消费提质增量,包括全面促进体育消费提档升级、大力推动户外运动高质量发展2条措施。九是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包括丰富全民健身文化底蕴、传承全民健身文化2条措施。其核心内容积极响应中央、省文件精神,充分结合南京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同时,秉持“试点先行,逐步扩大”的工作理念,使我市相关工作推进更有抓手、更可持续。
四、《实施意见》保障措施28365365体育在线_365系统维护_h365邮箱官网
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保障力度、完善制度改革、实施绩效评估4个方面,明确了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落实举措,旨在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策支持,加强考核督导,提高我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推动《实施意见》落地落实落细、发挥效能。
五、《实施意见》特色亮点28365365体育在线_365系统维护_h365邮箱官网
《实施意见》结合我市“世界体育名城”“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建设目标,在普适性举措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符合南京实际、具有南京特色的项目建设目标和推进要求。
在健身设施建设方面,强调打造10分钟社区健身圈,并结合南京灯光球场和百姓健身房建设需求,将探索研究百姓健身房建设与运营的成熟模式作为“十四五”期间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推动设施服务转型升级,突出智慧化建设,依托“宁体汇”智慧平台,完善功能服务模块,充分挖掘现代化大数据管理价值。
在赛事活动打造方面,提出结合南京打造“一区一品”“一区多品”工作安排,鼓励各区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登山、轮滑、龙舟等特色赛事项目;同时,提出依托现有赛事基础,发展大学生篮球赛、赛艇邀请赛等富有地域人文特色的精品赛事活动。在引导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上,重点关注提升社区群众参与率,依托南京已在多个小区开展“微社区”运动俱乐部服务试点的基础,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和数量,切实有效提高群众参与程度。
在创新融合服务模式方面,结合当前实际,强调深化“体育+”融合战略,促进体育与卫生、商业、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在体卫融合上,提出构建运动干预、疾病预防和健康宣教融合闭环服务新模式;在体商融合上,鼓励体育业态进入商业综合体,与我市商业综合体共同发展;在体旅融合上,结合我市山水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水上、航空、山地越野等户外运动产业。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是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市有关部门和各区认真抓好《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于《实施意见》的有关情况,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和支持南京全民健身工作,并对《实施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宣传和监督。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朱华林副局长。接下来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级调研员花力介绍我市优化全民健身服务资源的相关情况。
花力: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近年来,为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市发改委会同市体育局等部门,坚持“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持续优化全市全民健身服务资源。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聚焦群众健身需求,加强场地设施建设。以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为重点,每年将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灯光球场等一批健身设施项目纳入市政府年度民生实事统筹推进。将燕子矶新城体育公园、国家体育极限运动溧水训练基地等项目纳入我市重大项目予以重点保障,持续改善全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同时,发挥规划政策引导效能,围绕打造全龄友好型社会,关注儿童、老年人等群体需求,增建、改造相应的健身设施器材,满足全年龄段、全人群的健身需要。
二是聚焦服务供给均衡,完善公共服务标准。持续完善我市全民健身服务以及公共体育设施等标准。在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中,明确提出享受财政补贴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年开放天数不少于330天,周开放时间不少于35小时;体育场馆所属户外公共区域及户外健身器材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2小时。提供科学健身指导、群众健身活动和比赛、科学健身知识等服务,免费提供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以公共服务标准化促进人群享有均衡化。
三是聚焦区域资源共享,推动对外交流协作。有效发挥我市全民健身工作基础优势,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全民健身大联动,共同举办“宁镇扬”全民健身活动等南京都市圈体育活动赛事,促进健身场馆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在下一步工作中,市发改委将积极会同市体育局等部门,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协同推动政策举措落实落地:
一是综合考虑城乡、区域、人口等因素,加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开发建设力度,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向基础薄弱区域倾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政策文件,健全我市各类全民健身设施及服务标准体系,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标准化管理品牌。
三是完善绩效评估,以群众满意度调查为重点,对政策标准落实情况进行监测评价,切实提升我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我的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花力主任。接下来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细规划处处长苏玲介绍我市全民健身场地空间引导和要素保障的相关情况。
苏玲: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聚焦空间引导和要素保障工作,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实施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是科学规划全民健身资源,建立全域全覆盖空间体系。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提出,结合“市级-副市级-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五级体系完善体育中心、单项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训练基地、体育运动学校、居住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基层社区体育活动室、体育公园八类主要公共体育设施,建立全域全覆盖的全民健身资源空间体系,全面提升全民健身设施均等化服务水平。
规划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五台山体育中心、南京青奥体育公园三个市级体育中心;江宁、溧水、高淳三个副市级体育中心;新建一批专业体育场馆,加强六合雄州、浦口桥林、雨花台莲花湖等地区体育中心规划建设。
二是关注全民健身设施“最后一公里”,打造便利可及的健身生活圈。自2005年起,由规划资源部门主导,相继出台了《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南京市乡村地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指南》等标准,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具有南京特色的体育服务设施体系、配置标准和布局方式,强化规划精细化管控和引导。标准分别于2015年、2018年、2022年修编,在保基本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和最优配置。今年上半年,《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2022修订版)》《南京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即将出台。
近年来,我局与市体育局、市园林局等部门开展了公共体育设施、体育公园、绿道、公共空间等专项规划,规划按照常住人口总量和结构,设施服务半径和场地规模等标准全面统筹全民健身设施空间布局,实现全市城镇集中建设区范围内“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全覆盖。
三是提高全民健身资源供给能力,推动绿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一方面加强对乡村和生态地区倾斜资源,依托沿水沿山空间,结合郊野公园、公共开敞空间以及美丽乡村等资源,充分考虑与生产生活空间相融合、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构建网络化的体育健身步道,布局适度便捷的配套服务设施。
另一方面,通过体育公园、体育服务综合体等方式,全面提高全民健身设施的供给能力。依托各级公园、绿地、广场和小型公共空间、街坊集中绿地、可开放的附属绿地等,布局全民健身设施,形成多层次多尺度、点线面多形态的全民健身资源布局网络。鼓励与文化、商业、旅游等设施相结合,打造多功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鼓励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改造建设健身设施来提高体育设施的供给量。
主持人:谢谢苏玲处长。下面进入现场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国江苏网记者黄泽文:我是中国江苏网的记者。《实施意见》重点任务中提到“打造与南京自然风光、城市风貌有机融合的特色运动场景”,在这一方面,南京现在做了哪些工作,近期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朱华林: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市持续增加体育健身设施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做好规划引领。先后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南京市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南京市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南京市体育公园专项规划(2021-2035)》,科学引导全民健身设施配建。二是加大场地设施供给力度。南京在全省首批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仅去年全市就建成8个体育公园、50片灯光球场、107公里健身步道、20个百姓健身房,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3.93平方米,位列全省第一。三是注重特色融入。我们密切协同相关部门,努力打造“四大体育健身带”“八大体育健身圈”,将体育设施融入南京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现在,沿长江、沿秦淮河、环紫金山、环玄武湖、环明城墙等健身圈已经日益成熟,市民在健身的同时就能充分感受南京独有的城市魅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落实好行动计划。继续落实《南京市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我们提出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2平方米,这一标准比省定目标高出了0.6平方米,体现了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的担当。今年,我们将新改建5个体育公园、100公里健身步道、15个百姓健身房、40片灯光球场,努力让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亲民、更便捷、更智慧,配置更加均衡。
二是对接好国家战略。我们将立足南京资源禀赋优势,根据中办国办《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的精神,加强户外运动空间布局,努力将南京的健身运动空间规划建设充分融入到国家户外运动空间布局当中,实现南京体育场地设施高质量发展。
三是打造好“四带八圈”。今年,我们将启动推进“环明外郭”健身带打造,参考结合其他省市的经验,优化建设模式,制订专门的方案和标准,实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我们还将发布明外郭健身带志愿者的招募,通过发挥广大志愿者的力量,为明外郭健身带规划建设建言献策,通过步行、骑行的方式请志愿者一起谋划明外郭沿线健身带贯通方案,并通过“宁体汇”等平台向体育爱好者们呈现。具体志愿者招募信息,我们后期将在市体育局官方网站和“宁体汇”平台进行发布。通过打造,将进一步发挥健身步道在健身休闲、生态休闲、文化传承、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谢谢!
南京晨报记者聂龙妃:我是南京晨报的记者。请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您前面提到要打通全民健身设施“最后一公里”,下一步将有哪些具体规划举措?
苏玲:谢谢提问。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需求出发,打通全民健身设施“最后一公里”,推进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一是按照常住人口总量、布局和结构,设施服务半径和场地规模等标准,统筹体育中心、单项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训练基地、体育运动学校、居住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基层社区体育活动室、体育公园八类主要体育设施的布局,确保各层级、多类型的体育设施均在国土空间规划予以落实,保障均等化布局。二是在居住小区内增设高品质的健身设施和健身空间。明确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要精心布局,打造高品质健身空间;明确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确保居住小区内有便捷可达的健身设施。三是加强复合利用,提高全民健身设施供给。鼓励通过挖潜小型公共空间、复合利用立体公共空间、单位附属绿地对外共享等方式增加全民健身空间;鼓励健身设施与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商业中心等进行复合建设;鼓励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改造建设健身设施。
主持人:如果没有其它问题,时间关系,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需要了解进一步情况,可以会后与发布单位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