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发展“三重压力”以及疫情散发频发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全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全力推动经济回稳向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实现稳中有进,创新驱动形成标杆,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环境质量日趋改善,民生事业扎实推进,切实扛起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最新发布的《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8365365体育在线_365系统维护_h365邮箱官网公报》,以丰富的28365365体育在线_365系统维护_h365邮箱官网数据和图表,全面记录了全市上下顶住压力奋进拼搏的过程,生动展现了“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一、稳发展,政策措施构筑发展合力
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07.85亿元,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十位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78781元,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经济运行呈现“V”型反转走势: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全市GDP同比增长4.1%;受“3•10”突发输入疫情影响,上半年GDP增速回落至1.7%;随着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前三季度GDP增幅提升至2.0%;四季度面对三重压力的冲击和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全市及时出台《强信心添动力促发展若干举措》《稳定和扩大就业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提振各方信心,全年经济顶住压力实现2.1%的增长。
助企惠企力度加大。积极应对多轮疫情冲击和异常严峻经济形势,一体化落实中央、省助企纾困政策,及时出台稳增长、促发展“六大行动”“八项举措”,切实稳住经济基本盘。深入开展“服务企业•面对面”活动,全年退减免缓税费近700亿元,其中新增减税约100亿元,超75万户市场主体受益。聚焦小微企业和困难行业纾困发展,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全力稳住市场主体。年末,全市市场主体存量总数达172.80万户,同比增长8.6%,其中企业数增长5.6%、个体工商户增长10.7%。全市在库列统规上单位数突破1.8万家,跃居全省第二位,规上单位培育库建设成效显现。
有效投资规模扩大。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稳步扩大,达到5874.9亿元,稳居全省首位,比上年增长3.5%。全力以赴抓项目建设,建立专项协调会办机制,加快417个省市重大项目、313个工业“双百工程”项目建设,龙电华鑫、华天存储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10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占项目投资比重达到56.4%。加大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实际利用内资达228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48.5亿美元、增长10.5%。全年新招引二级、三级央企区域总部机构共31个,较历年平均数增长两倍多,带动新增投资近1000亿元。
二、强支撑,重点行业夯实发展根基
现代服务业能级提升。金融业、信息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能级明显提升,持续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力支撑。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199.95亿元,同比增长7.8%,快于GDP增速5.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13.0%,有效带动优质资源更多配置到重点行业领域。金融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证券交易额、保费收入等主要金融指标绝对额再创新高,稳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十。印发《推进软件名城提质升级 打造万亿级产业行动计划》,全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0%,增速位居各行业前列。软件和信息服务入围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8家企业入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
优势产业有力带动。出台稳工业一揽子政策措施,有效助推工业经济企稳向好,千亿级规模行业较上年增加1个(石油加工业),总数达到6个,合计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5.1%,较上年提升5.2个百分点。全年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实现6.3%的平稳增长,出口交货值累计前十行业中,电气机械、石油加工、钢铁、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等5个行业增幅达两位数。出台创新型产业体系行动计划,加快打造万亿级软件信息、五千亿级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2896个,覆盖规上企业2264家,新增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家、国家和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7个。
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坚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培育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企业集群,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1%。其中,高技术服务、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等四个千亿级行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产值合计占比高达87.8%,行业优势突出。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光纤等新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全年分别同比增长184.3%、43.0%、25.4%、19.7%。在台积电、国轩新能源和爱尔集新能源等投资项目的带动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增长6.2%,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2.7个百分点。
三、增效能,新兴动能增强发展动力
科技创新打造强引擎。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转化,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广域确定性网络系统”等4项重大创新成果,成功创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信息高铁试验设施等加快建设。成功承办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2+2+2+X”创新产业体系中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工作见成效。全市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国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62家。获批创建全国首个省级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在全国率先设立知识产权法庭,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第三、全省第一。
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出台《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初步核算,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6.0%,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101.94亿元,占规上相关行业比重达到15.3%。数字经济领域项目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项目687个,占总投资项目数量的17.9%;全年完成投资额607.67亿元,占总项目投资额的19.3%,增长4.2%,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7个百分点。
内外循环引领新开放。成功举办2022全球服务贸易大会暨首届国际数字贸易峰会,数字贸易总额增长17%。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评价居全国第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入选全国十佳。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全年对“一带一路”市场进出口总额增长8.1%,占全市比重为29.4%,较上年提升2.1个百分点。全年开行中欧(亚)班列311列12748车,同比增长32.8%,增长率位列全省第一。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得到加强,宁滁产业合作园区、宁淮科创走廊启动建设。对标RCEP等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自贸区制度型开放,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加快推进,在全国首推自贸协定惠企“一键通”平台,自贸区建设实现提质增效。
四、促转型,结构效益不断提升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成功举办南京国际消费节,推出1000余场线上线下融合促消费活动,新增商业品牌首店近300家,新街口商圈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智慧商圈,熙南里街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消费拉动作用稳步增强。全市限额以上贸易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1188.47亿元,占商品零售额比重达25.7%;同比增长21.0%,高出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3.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分别增长171.3%、268.9%、205.8%。全市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约377亿元,增长20%,占全省比重达47.2%。
绿色发展底色更亮。随着“双碳”战略加速落地,全市绿色发展步伐持续加快,经济“含绿量”不断提高。占全市规上工业综合能耗94%的五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5.4%,降幅快于规上工业0.6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规模继续收缩,同比下降5.3%。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产业占比持续降低,全年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仅为31.0%。发电结构持续改善,新能源发电较快增长,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量分别较上年增长2.7%和15.7%。全面实施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3.4%,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第一。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划定“三区三线”,城市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全市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达到7190万平方米,地下综合管廊超90公里,地下空间发展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三。宁宣高速、宁马高速等建成通车,禄口国际机场T1航站楼南指廊完成改扩建,南沿江铁路主体工程完工,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全面实施。打通岱山东路北延等4条主城跨区“断头路”,完成15处拥堵节点改造,新建主城区公共停车场18处、泊位4500余个,有效提升城市承载保供能力。完成200条背街小巷整治、128个老旧小区改造,成功创建14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完成151公里农路提档升级,城乡面貌焕发新魅力。
五、优保障,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就业和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出台《稳定和扩大就业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稳企扩岗促就业政策,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实施针对性措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1.85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良好的就业形势带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039元,同比增长4.4%。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0%,快于城镇居民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上年的2.25:1缩小至2.21:1,城乡收入差距连续10年缩小。
保供稳价成效良好。面对高温、旱情等诸多不利因素,全市上下强化技术指导,组织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有序生产,居民“米袋子”“菜篮子”安全丰盈。全年粮食产量和蔬菜产量分别突破99万吨和279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0.6%和0.4%。进一步强化市区街道三级保供机制,动态优化全市120家生活必需品重点保供企业名单和96个应急供应网点,全力保障民生商品供应充足稳定。限额以上粮油食品零售额突破450亿元,中西药品零售额增长5.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始终控制在2.5%以内,全年上涨2.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2.5%,鲜菜价格上涨2.7%。
民生保障力度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持续推进,全市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连续五年排名全省首位。全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5%以上,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教育等领域支出分别增长4.9%、13.7%、2.4%,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加大对就业保障的帮扶力度,全年减收失业保险、医保降费、一次性就业补贴等近55亿元,全面护航就业、力促稳岗在岗。兜底保障精准精细,全市低保标准从985元/月提高至1030元/月,城乡特困供养标准、困难残疾人补贴标准同步提高,8.6万余人直接受益。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在2022年国内外形势更趋严峻复杂和诸多超预期因素冲击的背景下,全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积极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